藏地建筑的保护与传承——以青海古藏村文旅小镇建天博tb体育设项目为例

作者:小编    发布时间:2024-07-28 17:22:09    浏览:

[返回]

  天博体育官方平台入口青海古藏村文旅小镇,亦称拉司通村,全称拉司梅朵通(仙境花海滩),坐落于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内。该镇源于1915年,由拉布寺住持活佛江永洛松嘉措所建,是富含浓郁藏族文化特色的古村落,且是全藏区少数仍有人居住的“活态”古村落之一。在玉树灾后重建中,该镇被精心打造为独具地域特色的美丽小镇,并荣获了多项殊荣:2002年,文化部授予其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”称号;2009年,经全国“发现中国魅力小镇”组委会评选,荣获“中国最美民俗古镇”殊荣;2019年,经国家民委评定,被授予“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”称号等;2021年,青海省将其列入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。本次系列工程建设旨在推动青海省特色小镇的创建与发展。

  混合的结构体系:藏族建筑以石(土)木混合结构为主,即厚实的石墙或土墙与柱顶托木式构架共同承重。

  鲜明的装饰风格:藏族建筑外观坚固厚实、朴素自然,内部则层级分明、装饰华丽,总体形成外实内虚、外素内华的建筑风格。

  强烈的场所精神:藏族建筑受传统文化和习俗影响,在选址、用材及建造等方面有一套完整的仪轨。营造时要堪舆山形水系,择安全且适宜的基址,同时也要与自然神灵达成某种认知与联系。

 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:藏族建筑在保持基本风格基础上,受不同地形和气候影响,形成相似但不同的风格。包括草原帐篷、河谷山地夯土或石砌建筑、林区纯木构建筑等。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接壤的河湟谷地,有独特的庄廓建筑。

  藏族文化单元影响:藏族文化与周边民族相互影响,建筑是重要文化载体。按方言划分,有卫藏、康巴、安多等方言区。卫藏建筑外墙白色,门窗梯形黑边,素雅庄重;康巴建筑形式多样,门窗用色大胆,室内华丽,多元自由;安多建筑素雅大方,砖雕精美,建筑包容实用。

  藏族传统建筑运用土、石、木等自然元素,与大自然和谐共存。原料源自自然,建筑结束后材料自然回归自然,形成生态循环。这种生态观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,为现代生态建设提供启示。

  藏族视建筑为生命体,认为它们由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五大元素构成。他们敬畏和呵护建筑,构建人、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生态体系。这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追求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。

  族对世界的认知受苯教、佛教文化的影响,无论是形似“仰卧罗刹女”的青藏高原,还是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城,又或桑耶寺象征须弥山的乌孜大殿,亦是民居建筑的佛堂,都表达了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与感恩,传递了藏族对宇宙、世界、生命的深邃思考。

  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,是建筑师们不可回避的责任。“藏而藏”可理解为真实、完整地挖掘与传承藏族建筑的价值与理念。要对藏族传统建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,传承其与生态环境、社会文化、生命宇宙之间的和谐关系,提炼藏族建筑内在的价值、理念与规律,探索建筑的真理。

  藏族建筑即要延续其传统建筑形式、材料以及技术存在的现实合理性,又要有时空发展观,与时俱进,更新迭代。

  “藏而新”可理解为真实、完整地延续与发展藏族建筑的价值与理念。全球化以及后工业化高度发达的时代,藏族建筑面临着极大的挑战。保持藏族建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观,学习与其价值理念相同的现代建筑理论与技术,迫在眉睫。如绿色建筑、生态建筑、地域建筑等理论与技术,将推动藏族建筑不断地进步与发展。

  建筑的外在形式与往往会被文化符号所束缚,不是因循守旧,就是丧失自我。“新而藏”要革新变法,守护价值,既不能把过去完全否定,也不能被传统束缚,要紧跟时代建筑发展步伐。在全球化、工业化的时代,国家和地区经济、社会发展迅速,地域建筑、民族建筑面临着趋同化的挑战。藏族建筑必须要以“新而藏”的理念,敢于革新,发展出新时代的藏族建筑。

  如果把这里的“藏”理解为是基因的延续,那么“创”则是对基因的迭代更新,要适应较长一个时期的建筑发展水平和时代需求。藏族建筑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速度,无论是形式与空间,还是材料与技术,都要敢于不断创新。通过创造新时代的藏族建筑,来阐释其传统的价值和理念。

  针对当前现状风貌问题进行分析,提出风貌整治的具体方案:包括屋面的改造,解决风貌和漏雨的问题、外立面的改造、景观标识,旨在恢复其历史风貌,以呈现出玉树当地的具有历史底蕴的形象。

  2. “藏而新”实践——石语文化博物馆及村史馆(下文简称石语馆)、风马文化艺术博物馆(下文简称风马馆)

  现状概况:位于小镇中心,2012年重建,一层石砌混凝土建筑,结构安全,存在漏雨,后期加建红色彩钢瓦屋面。

  这座建筑融合博物馆和村史馆的功能。占地总面积832平方米。改建内容包括屋面、室外立面以及室内及庭院进行了全部的改造,力求打造一个既具有历史底蕴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化空间。

  现状概况:位于小镇西部偏北的半山腰(70年代的民居建筑遗址),屋顶已然不存,墙体坍塌了多半,只余了小部分残墙,景观条件较好。

  这座建筑功能为微型博物馆+手工艺作坊+茶饮;设计保留遗址平面,同时在其外侧进行加建,共2层,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。

  3. “新而藏”实践——江永落松嘉措纪念馆和植物生态博物馆(下文简称纪念馆)、艺术家部落

  纪念馆位于城镇最南端,毗邻拉布寺南侧。总体布局充分考虑藏式建筑的地域特色,结合玉树地区的第一棵杨树(位于中心位置),与北侧的转经廊共同围合成一个长方形的院落。建筑主体采用东西两个方盒子与庭院相结合的形式,展现出现代藏式的建筑风格。单体建筑造型简约而不失典雅,室内空间布局则充满变化,虚实结合,外静内动。其功能为博物馆+茶园,建筑面积约为750平方米。

  艺术家部落位于卍字广场东侧,雍仲路以南,现状为一层石砌混凝土建筑,建筑面积193.94平方米,占地面积889.55平方米,需要拆除进行重建。结构形式为石砌体,整体1层,局部2层。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。抗震烈度设防7度。整体平面采用院落式布局,北侧沿街建筑功能为艺术家作品的展示陈列与售卖室及接待休息室,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。

  依据周边现存的传统建筑、老照片、传统工艺的研究分析,对近年来发展过程中的建筑受到的破坏,进行有依据的改造。作青海省境内为数不多仍然有人居住的“活态”古村落,本项目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,保持其建筑整体的风貌形态,彰显民族文化底蕴,形成具有识别性与记忆感的特色街区。

  杜绝大拆大建,对于居民自建房屋,如不是在街道主界面上,且在视线空间内对整体风貌影响不大的房屋,充分尊重居民意愿,适当放宽整治条件。结合民居保存状况做基本维修,利用现代技术材料实现历史风貌恢复,同时满足使用耐久和整体美观。

  传统土屋面耐水性较差,容易漏水,每年都需要重新补土维修,维护成本大。阿嘎柔性防水屋面,既恢复传统风貌又有防水防漏的效用,解决“第五立面”的升级改造。

  从设计到施工,每个阶段都有多次的入户,以及施工过程当地工匠的参与,使小镇居民对当地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知,提升了小镇居民的自信心、荣誉感和归属感,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迁,使小镇活力提升。

  石语馆与艺术家部落坐落于镇区的中心地带,它们的外观风貌与周边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,仿佛一幅和谐的画卷。在这里,历史与现代交织,传统与创新并存。

  风马馆独自伫立于半山腰,它巧妙地融入了周围的石头山体之中。从远处望去,风马馆仿佛是从山石中自然生长而出,与大自然融为一体,彰显着一种独特的宁静与力量。

  纪念馆,它以其独特的设计方式呈现于山脚之下。部分覆土的建筑风格使其仿佛是从山脚自然长出,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。

  纪念馆则采用了传统的石砌工艺,其古朴的石砌外观和精致的屋顶设计,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故事,让人们在其中领略到历史的厚重与深沉。

  在建筑设计中,普遍采取了被动式太阳能辅助采暖技术,以优化能源利用;同时,为保持地域特色,大量采用了本土材料,如石墙、木门窗等;在保温材料的选择上,亦倾向于本土资源,如牛粪墙、毛毡等,以实现环保节能;此外,为融合传统与现代,建筑中还融入了传统结构的现代化表达,如钢椽、钢板等结构元素的运用。

  现场设计之精髓,显著体现在油饰彩绘的每一个环节。设计师需具备卓越的整体方案构思能力和对美学的深刻把握,同时,这种能力需与传统工匠的丰富经验相融合。在设计师的精心指导下,油饰彩绘工作方能达到更为出色的艺术效果。

  在本地施工队伍的选择上,特别是石匠主要聚焦于拉布本地资源。本次项目的设计方案、构造细节以及所需工艺与匠人技能,均构成一个紧密相连、互为依存的体系。通过充分利用本土工匠的专长,我们旨在恢复并传承传统的建造工艺,同时为当地社区创造就业机会,促进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。

  在拉布项目的设计中,我们尽量提倡在地群众自力更生就能完成的建造技艺,比如本地的石工、木工、油漆工。基于现实的环境,在人口稀少、工业化严重依赖距离遥远的城市才能实现的拉布乡,我们的设计实践是适当的。建设成本是一个定量,如果让边缘地区的人们购买集成度较高的工业构件,把钱花在厂家的生产、运输和利润上,而不是花在能达到同等效果的本土技艺创新上,那么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会越发严峻,传统建造技艺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也将受到阻碍。

  本次建设项目于2022年7月开工,2023年10月基本竣工完成,2024年4月底开始进入玉树的施工季进行最后的整改工作。

  本次系列建设项目从设计伊始,就有多次的入户调研,设计和当地人文紧密融合相辅相成的,改善民生的同时,提高了群众的文化自信。在整个设计及建造过程中,我们积极倡导群众参与,让每一位居民都能用自己的双手参与到家园的建设中来。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,更是对当地居民荣誉感和归属感的强化。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,本次建设工程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,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民心工程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搜索

/n